职场经验:优势,劣势,环境 决定择业方向三要素

发布时间:2016/12/22 来源:151amjs澳金沙门

某高校1997年计算机专业小张毕业时认为银行工作较稳定,且在当时也属热门行业,因而应聘进了某银行。然而一年过后,他发现每天的工作几乎没有太多技术要求,工作时间长,还要经常加班,枯燥的工作让他变得萎靡不振,便跳槽到行业前景看好的IT行业。孰料,两三年后的今天,恰逢IT业进入“冬季”,各公司纷纷裁员,小张又开始后悔当初选择的这个热门行业。

行业的所谓冷热,都是相对的。每个时代都有伴随科学技术发展和大众文化取向等诸多因素产生的所谓“热门”行业和“冷门”行业。有关专家指出,大学生求职时,如果仅仅将眼光放在行业的“冷热”上,必然会错过很多好的就业机会,也会给自己的求职增加难度。关键的是,你要发现那些适合你个性和能力的职业。目前,通讯、人力资源、环保、自动化、广告媒体、生物医药、化工、房地产等行业发展迅速,相应的人才需求旺盛,这势必吸引众多求职者的眼球,但如果求职者不根据自身条件择业,那么,热门行业很可能就是一个美丽的陷阱。上述个案中的小张就是一个佐证。

生活中,许多人以为对自己有足够的了解,但是,许多错误的生涯抉择恰恰发生在对自己认识不清上。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就是通过对以往成长经验的反省,检视自己的价值。

反省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你喜欢什么工作?你的专长?现在的工作对自己的重要性?有哪些工作机会可供选择?与工作有关的其它因素?简而言之,就是分析自身的优势、弱点以及机会、威胁是什么?

哈佛大学要求入学申请者对自身进行剖析的方法颇值得我们借鉴:

首先是对自己优势的分析,即已表现出的能力与潜力。

你曾做过什么?即你已有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如在校期间曾任职务,是否参与或组织实践活动,曾获何种奖励等。要善于利用过去的经验选择、推断未来的工作方向与机会。

你学习了什么?即你从专业课程中获得什么。专业也许在未来的工作中并不起多大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你的职业方向。

最成功的是什么?你可能做过很多,但最成功的是什么?为何成功,偶然还是必然?通过分析,可发现自我性格优越的一面,如坚强、果断,以此作为个人深层次挖掘的动力之源和魅力闪光点。

其次是劣势分析,如性格弱点。卡耐基曾说,人性的弱点并不可怕,关键要有正确的认识,认真对待,尽量寻找弥补、克服的办法,使自我趋于完善。再如经验或经历中所欠缺的方面。也许你曾多次失败,就是找不到成功的捷径;需要你做某项工作,而之前从未接触过,这都说明经历的欠缺。欠缺并不可怕,怕的是自己还没有认识到,而一味地不懂装懂。

再次是环境分析。比如社会热点职业门类分布与需求状况,自己所选择的职业在当前与未来社会中的地位情况,社会发展趋势对自己职业的影响。再如对自己所选企业的外部环境分析,所从事行业的发展状况及前景,在本行业中的地位与发展趋势,所面对的市场状况等。还有人际关系分析,个人职业过程中将同哪些人交往,其中哪些人将起重要作用,是何种作用,会持续多久,如何保持联系,工作中会遇到什么样的同事或竞争者,如何相处、对待。

大家同时走向职场,为什么有的风生水起,有的却波澜不惊?关键在于你是否注重职业生涯的经营。所谓的职业投资理论认为,职场是一个投资场,职业者是用自己的知识、能力进行投资。

在一个有发展潜力的职场,个人资本可能成几何级数裂变增值。因此,每个人都要尽快判明,所在的职场是否有开垦价值?如果有,好好珍惜,加倍努力;如果没有,就应果断离开。

沪上知名职业指导专家刘大卫曾提出个人职业发展的六大途径,笔者以为,可作为职场人的职业生涯经营方向:挖掘个人含金量的最大值;发现快速成长或高回报行业;寻找行业中处于上升期的企业;尽己所能,寻找企业中较有技术含量的职位;拿符合能力的薪水,干超越能力的工作;迅速构建职业堡垒,使他人无法轻易渗透。

职业生涯贯穿于人的一生。在不同阶段,应明确其特征和任务。

对职业生涯的划分,各国专家学者有不同的划分理论和方法,主要可分为按年龄层次划分、按专业层次划分和按管理层次划分三种类型。我国从事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的人事人才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罗双平认为:以年龄为依据,每10年作为一个阶段比较合适,即20岁至30岁为一个阶段,30岁至40岁为一个阶段,依次类推。

对于应届大学毕业生来说,罗双平认为,20岁至30岁是人生事业发展的起点。如何起步,直接关系到今后的成败。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选择职业。在充分做好自我分析和内外环境分析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设定人生目标,制订人生计划。再一个任务,就是要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年轻人步入职业世界,表现如何,对未来的发展影响极大。有些年轻人特别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总认为自己有知识、有文化,到单位工作后不屑于做零星小事,不能给同事们留下良好的印象,这对一个年轻人的发展而言,可以说是一个危机。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坚持学习。据日本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的一生工作所需知识,90%是工作后学习的。这个数据足以说明参加工作后学习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