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域精神回归,基于场所理论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设计
——151amjs澳金沙门惠州市博罗县源头村红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实践团专题设计实践展示(三)
为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151amjs澳金沙门惠州市博罗县源头村红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实践团在151amjs澳金沙门团委、151amjs澳金沙门支持下于2024年1月-4月开展实践活动,针对博罗县源头村和湖山村当前面临的问题和需求开展设计实践。实践团通过四项专题设计达到片区业态优化布局、传统民居活化利用、景观环境改造提升以及文脉记忆场所复兴,恢复传统村落活力、实现传统文化脉络和精神的弘扬和传承。
· 专题设计:基于场所理论的公共文化空间设计研究——以源头李屋村为例
项目背景
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乡村公共空间是乡村文化 振兴的物质承载体,其作用在于传承、发扬及传播文化。在乡村文化振兴的政策背景下,构建高质量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被视为一种重要途径,可以促进乡村文化的振兴,激发地域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源头李屋村,位于惠州市博罗县石湾镇的东南部,设计用地位于李屋村中的文化娱乐中心附近,为当地居民户外活动的主要场所。然而当地居民的室外活动较少,缺少适宜的公共空间,且周边建筑风貌差异大,乡村风貌较为无序现象,削弱了传统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呈现出当地存在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不足以及文脉断裂的问题。
设计内容
本设计以基于场所理论的公共文化空间设计研究为题目,围绕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提升,优化环境,改善人居展开,针对李屋村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解决项目引入场所理论、文化记忆理论指导设计。通过调研分析村民日常生活及活动习惯,挖掘乡村公共基础设施需求,让村民参与设计李屋村公共文化空间设计,把设计场地打造成村中的“客厅”,成为“和谐邻里交流的催化剂”。同时提取并转译红色文化、粤剧文化、民俗文化等本土文化因子,在居民在日常活动中能够感受到特有的场所精神,激发地域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项目分析和定位
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充分发挥建筑学专业特长,将设计实践融入三下乡实践和“百千万工程”项目建设,以设计实践、助力乡村振兴,让专业赋能、共绘发展蓝图!